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夯 心靈共鳴筆墨為橋兩岸書法名家薈萃苗栗

 

「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夯 心靈共鳴筆墨為橋兩岸書法名家薈萃苗栗

(記者張上源報導)     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獨具的藝術瑰寶,其意義遠超越文字的書寫。它不僅是承載歷史脈絡、傳遞民族情感的深厚載體,更是凝聚文化認同、展現人文精神的重要符號。當兩岸書法名家跨越海峽,以筆墨為橋,展開深度交流,這不僅深刻彰顯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更藉由不同地域書風的交流互鑑,激盪出豐沛的創新活力與深遠的文化共鳴,共同為中華文化書寫嶄新篇章。

為促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深化民間情誼,一場名為「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的文化盛會,日前在臺灣苗栗縣隆重揭幕。這場由臺灣客家總商會與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策劃主辦的展覽,匯聚了逾百位兩岸頂尖書法藝術家,他們攜帶逾百件精美作品隆重亮相。

這些匠心獨具的展品,涵蓋篆、隸、楷、行、草…等諸多書體,並以經典詩詞、古文、名言為主題,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中華書法藝術的深厚底蘊與廣博氣象,更讓觀者得以領略筆墨間的磅礴氣勢與雅致韻味。這場為期一個月,自2025年8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的「墨韻同源」藝術饗宴,將免費向臺灣民眾開放參觀。本次盛會不僅是兩岸書藝交流的一次重要契機,更是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深化民間情誼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本次展覽不僅規模宏大,其內容與形式亦匠心獨運,處處彰顯著兩岸藝術家們的非凡造詣與深厚的文化情懷。

參展陣容與風格薈萃

近110位書法名家薈萃一堂,其中包含約60位臺灣藝術家與50位湖北書法家。他們以各自獨特的筆觸,詮釋了書法藝術的多元面向。作品題材廣泛,既有對傳統經典文本的深情詮釋,亦不乏彰顯時代精神的創意之作。例如,臺灣家同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林家同先生的行草作品《無盡藏》,便以其深邃的意涵,傳達了「萬事萬物蘊含智慧」的哲思,引人深思。

「揮毫揭幕」:點睛之筆與文化共鳴

開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別出心裁的「揮毫揭幕」儀式。13位臺灣書法名家齊聚一堂,以接力書寫的方式,現場共同揮灑筆墨,凝成「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這13個字的主題。從傅木榮老師的「墨」字,賴克俊老師揮毫「韻」字、許佑銘老師揮毫「同」字、謝奕富老師揮毫「源」字、李峯老師揮毫「兩」字、陳俊光老師揮毫「岸」字、吳崇棋老師揮毫「法」字、林家同老師揮毫「書」字、何在浩老師揮毫「名」字、陳淑鈴老師揮毫「家」字、何偉華老師揮毫「交」字、林品陞老師揮毫「流」字、張家馨老師揮毫「展」字。諸位大師輪番上陣,墨韻飛揚,充分展現書法名家們爐火純青的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展覽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13位臺灣書法家現場共同揮毫,一人一字,凝成「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13字主題。此舉不僅象徵著兩岸藝術家「以筆會友、以墨傳情」的深厚情誼,更展現了他們在藝術領域的緊密向心力與文化凝聚力,為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傳承中華翰墨:深耕文化底蘊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其「文化深耕」體現在個體傳承、教育普及與地域文化融合等多個維度。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開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

薪火相傳的呼喚

苗栗縣長鍾東錦在致辭中強調,書法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與藝術瑰寶,必須代代相傳,永續發展。中華霧峰林家宮保第藝術中心總會第二屆理事長林品陞則進一步闡述,書法不僅是文字元號,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血脈,其傳承意義非凡。

林品陞指出,書法不僅是文字的符號,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血脈,其傳承意義非凡。林品陞表示,湖北書法家跟台灣書法家的作品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台灣書法風格較溫文儒雅、字跡清晰,而湖北的書法家比較豪邁開闊,字寫得比較粗曠,富含氣勁,所以是各有優點,可以互相觀摩、學習交流,互相的融合彼此的優點,可以更把老祖先的書法文化傳承下去,且能夠發揮得更好;所以,這次的兩岸書法交流,讓雙方可以互相學習觀摩。

林品陞表示,他很榮幸受邀參加「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林品陞說他主要是展覽李白「將進酒」裡面的名句「千金散盡還復來」,以及送友人中的名句浮雲,藉由這兩個組合來表達李白的瀟灑豪邁,重獲自由的感覺;同時,也藉由送友人的浮雲,道出李白對朋友那種依依不捨的心情,而且在這幅作品裡面,林品陞特別運用,「濃、淡、乾、濕、焦」的感覺,再加上「方中帶圓,圓中帶方」的書法技法,讓其書法作品呈現嶄新的氣象。最後,他感謝所有與會貴賓的參與,還有主辦單位的用心,才能造就這次美好的兩岸書法交流;況且書法的演變也是歷史的縮影,他希望能夠把書法文化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

教育層面的啟示與期許

多次赴大陸交流的藝術名家林家同,分享了他對書法教育的觀察與建議。他指出,大陸學校通過設立書法教室、大力推廣書法教育,為傳統文化的根基奠定了紮實基礎。他呼籲臺灣社會應深化書法教育,促進兩岸在文化傳承領域的互學互鑒,共同擔負起傳承中華文脈的重任,讓這一古老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煥發新生。

筆墨情誼: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

此次「墨韻同源」展覽,其意義遠不止於藝術的呈現,更在於透過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凝聚兩岸同胞情誼,深化民間互動與理解。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展覽的核心目標即是透過共同的文化語言,促進兩岸心靈契合。臺灣客家總商會苗栗分會會長徐維均直言:「兩岸同根同源。」他強調,共同的文字與書法藝術是促進情感融洽、關係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紐帶。誠如藝術名家林家同所言,此類深入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加深兩岸民間的理解與互動」,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注入一股溫暖而持久的文化暖流。

深化文化認同:透過此類交流活動,兩岸同胞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與認同中華書法的源流與發展,進一步深化彼此的血緣文化共鳴,鑄牢共同的文化認同。

推動藝術創新:同時,跨地域的藝術對話也激發了書法藝術的創新活力,催生了如「現代書法」與「書法主義」等新流派的探索與實踐,為傳統藝術注入了當代價值與生命力。

挑戰與展望:書寫未來篇章

誠然,兩岸文化交流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疫情的阻隔曾一度限制實體互訪,儘管線上筆會與展覽成為有效的替代機制,但面對潛在的政治氛圍波動,交流的頻率與規模仍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基礎教育中書法課程的邊緣化,也使得後繼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亟需加強中小學與大學的書法教育,為長遠的交流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更凸顯了我們持續投入、創新求變的必要性。

擘畫未來:多元共融的發展路徑

為了確保兩岸書法交流永續發展,並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我們提出以下前瞻性建議:

線上線下整合模式:設計常態化的跨平臺直播揮毫、線上論壇與線下實體巡展相結合的混合模式,確保在任何外部環境下交流活動都能平穩運行,不受時空限制。

系統化人才培育:推動中小學設立書法「獨立課程」,搭建專業師資培訓機制;同時,鼓勵高校書畫系增設專門的「兩岸書法交流研究」學位或研究方向,培養具備跨文化視野的專業人才。

跨域融合與創新:將書法交流與新媒體藝術、設計、潮流文化等領域深度結合,透過創新形式吸引年輕世代的關注與參與,讓傳統書法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實現藝術的再生與再創。

建構長效交流機制:

考慮成立「兩岸書法交流基金」,專門支持優秀名家與青年書者的互派交流計畫;並設立定期的大型展覽,如「兩岸書法雙年展」,逐步提升品牌效應和國際影響力。

綜觀而言,兩岸書法交流已超越單純的藝術展覽,發展成為承載文化認同、促進藝術創新、深化民間情誼的綜合性機制。未來,唯有在教育普及、跨域融合、模式創新等面向持續耕耘與投入,方能讓中華書法藝術在海峽兩岸永續生長,讓筆墨共鳴萬世如新,共同書寫中華文化輝煌的新篇章。

此次苗栗展覽,不僅是場兩岸書法藝術的視覺盛宴,更是兩岸同胞共同守護文化根脈、共促心靈契合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其生生不息的持久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經營之神崛起東方智慧 解密王永慶的風水傳奇

  經營之神崛起東方智慧 解密王永慶的風水傳奇 (記者楊維濱報導)     在2025年新加坡國際周易智慧論壇上,中國五術教育協會前理事長詹順榮大師,以其對「三元易經擇日法秘訣」的精闢講解,深入剖析了風水地理的玄奧。他特別揭示了台灣六大富豪家族祖墳在風水地理上的優勢,其中又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