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東方藏易與儒法哲思藝術獨樹一幟 林家同跨界對話文化、儒學與法理

 


東方藏易與儒法哲思藝術獨樹一幟 林家同跨界對話文化、儒學與法理

(右九,置中為藝術名家林家同總院長。)

 (記者楊維濱報導)    在當代藝壇,林家同總院長以其獨樹一幟的「東方藏易」藝術風格,融匯書法、水墨與西方媒材,構築起跨越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語境。然而,他的藝術遠不止於形式美學的探索;其核心深植於東方哲學,尤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仁義」及「禮法」精神為基石,更將觸角延伸至法律的公共性與規範性,譜寫出文化與法理的跨界新章。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林家同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並從儒家思想與法律關係的角度,揭示其深遠的法學啟示。

儒家哲思:林家同藝術的根脈與精神
儒家思想以「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及「中庸之道」為核心,這些普世價值深植於林家同院長的筆墨之間,成為其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養分。

中庸之道:遊走於「似與不似之間」
林家同的書畫風格常在抽象與具象間游移,不執著於寫實,亦非全然脫離自然。這份「恰到好處」的平衡,正呼應儒家「中庸」思想,探尋兩極之間最適切的和諧點,展現藝術於規矩與自由、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精妙拿捏。

(林家同大師的「無限謙宏」是現代藝術法理五行運行的代表作。)

虛實相生:「無盡藏」的哲理
藝術名家林家同的書畫標誌性的「無」系列作品,呈現「無限、無形」的藝術境界,體現對空間、時間乃至生命本質的深刻叩問。這種對「虛」與「實」的辯證,恰與儒家「有無相生」的智慧不謀而合,亦是其對人文社會秩序的一種深邃隱喻。

仁和精神:萬物共生的詩意展現
透過流動的雲脈、太極運行等意象,林家同大師的作品歌頌萬物互生、多元共存的宇宙觀。這份寬廣的胸懷,不僅暗合儒家「仁者無敵」的博愛精神,更鮮明地展現了「和而不同」的儒家和諧觀,強調多元個體在相互尊重中達致統一。

總之,儒家文化不僅是林家同藝術創作的思想沃土,更是林家同博士書畫融合的形式與內容、追求內在秩序與精神意蘊的價值羅盤。

儒法對話:傳統倫理與現代法理的共鳴
儘管儒家思想以道德教化為核心,但其在中國歷史上與法律的演進始終密不可分。從西周的「禮治」到漢代的「德主刑輔」,儒家精神對法治的塑造影響深遠,將法律不僅視為外在規範,更是內在德行的制度化體現。

禮法相濟:秩序與規矩的藝術呈現
儒家強調「禮」是維繫社會秩序的基礎,而法律則保障公平正義。林家同Morris揚名國際,作品中精妙的結構佈局,如同「禮」的規範,既賦予畫面秩序感,又不失靈活變通,映照出禮法互補、相得益彰的智慧。

仁義入法:藝術承載社會關懷
儒家「義」的精神常被視為法律正當性的根基。藝術若僅追求形式美而缺乏「義」的內涵,則流於空泛;法律若脫離「義」,則恐淪為壓迫。氣韻非凡的家同大師,其創作超越純粹美感,深植社會關懷與義理思辨,讓藝術成為傳遞正義、弘揚仁愛的媒介。

中庸與法理平衡:收放之間的智慧
儒家提倡「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這與法律在嚴格執法與人情考量之間尋求平衡的智慧不謀而合。林博士筆墨的「收與放」,正是對法理中張弛有度、權衡協調精神的藝術性隱喻,強調在堅守原則的同時,亦需考量情理。

(林家同總院長的「心縱千里」象徵的儒家思想的「中庸」。)

藝術中的法理映照:林家同的實踐與啟示

在藝術家林家同的創作實踐中,法律精神不僅是抽象的哲理,更透過具象的藝術形式,展現出其深層的法理意涵:

規範與自由的辯證共生:
書法藝術講求嚴謹的筆勢規範與結構,卻也極度強調創作者在「法度之中見精神」的自由揮灑。這恰如法律在社會中的角色:它確立基本秩序與行為框架,同時為個體保留了廣闊的自由創造空間,使秩序與活力並存,而非相互抵觸。

公正與和諧的宇宙觀:
當代藝術家林家同的作品《無限謙宏》巧妙地運用五行、易經卦象的結構,象徵天地運行的公平與平衡,萬物各得其所。這份對自然和諧秩序的追求,與法律所致力維護的「公正」理念遙相呼應,旨在構建一個均衡、有序、權利義務對等的社會。

社會責任與公共精神的彰顯:
林家同長年投身文化基金會的營運及藝術公益活動,這不僅是一位藝術家的個人胸懷,更與法律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高度契合。他通過藝術實踐,強調公共利益應超越個人私利,將藝術的影響力擴展至社會福祉的層面,展現藝術家作為公民的公共關懷。

藝術與法治的共榮:跨領域的智慧啟迪

在全球化浪潮下,藝術與法律常被視為兩個截然分立的領域。然而,林家同教授的創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強烈地提醒我們二者之間深層次的互補與共榮:

藝術的軟性滲透: 藝術能以其獨有的美學語言,將抽象的法律精神具象化、人性化,使法理不再冰冷,更易於被理解與感知,從而促進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

法律的堅實保障: 法律則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石,為藝術創作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維護藝術家的權益,保障文化公共價值的永續傳承。

儒家的核心橋樑: 儒家思想在此扮演了關鍵的橋樑角色,以「人本」精神貫穿藝術與法律,使法律不流於僵硬刻板,藝術不至於空泛無根,共同構築一個兼具人文關懷與秩序理性的和諧社會。

藝術、儒法與當代的宏觀視野

林家同總院長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精湛書畫技巧的展示,更是東方哲學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宏偉橋樑。他巧妙地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在「似與不似之間」展現藝術的中庸之道;以法律精神為隱喻,在規範與自由的張力中書寫公正與秩序。

(林家同總院長在藝術儒家、法學之關連論述。)

林家同的藝術實踐,超越單純的美學追求,更昇華為一種深具啟示性「文化法理」的實踐。在他的畫布上,藝術的奔放、儒學的智慧與法律的理性交響共鳴,共同訴說著東方文明在當代全球語境下,所能展現的深遠價值與廣闊視野。他證明了,真正的藝術,能夠觸及並融合人類文明最深層的秩序與精神探求,為我們理解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美學與規範之間複雜關係,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深刻的啟迪。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經營之神崛起東方智慧 解密王永慶的風水傳奇

 

經營之神崛起東方智慧 解密王永慶的風水傳奇

(記者楊維濱報導)     在2025年新加坡國際周易智慧論壇上,中國五術教育協會前理事長詹順榮大師,以其對「三元易經擇日法秘訣」的精闢講解,深入剖析了風水地理的玄奧。他特別揭示了台灣六大富豪家族祖墳在風水地理上的優勢,其中又以「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家族的祖墳故事最為傳奇。這個從貧困茶農之子,到一躍成為台灣首富的驚人轉變,不禁令人對風水之妙津津樂道。

《易經》:中華文化的智慧源泉

探究風水,必先理解其根基。《易經》,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的中國古老智慧結晶,承載了數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始於約6500年前伏羲氏觀天地萬物之象而創八卦,後經周文王在被囚禁羑里城七年期間演繹卦辭,其子周公續作爻辭,最終由孔子傳承「十翼」加以闡發,使《易經》的義理臻於完備。從治國安邦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個人修身處世的準則,其智慧無遠弗屆,引領著中華民族的發展。

風水學:中國獨特的環境哲學

在《易經》陰陽、河圖、洛書、五行生剋等深奧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古老的先賢獨創了「風水學」。他們利用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經進行精準定位,將自然環境與人居福祉緊密結合。早在4700年前的黃帝時代,風水學的應用便已有記載,如傳世的《黃帝宅經》和《黃帝葬山圖》。

風水學主要分為兩大領域:「陰宅」與「陽宅」。陰宅指的是先人安息的祖墳,而陽宅則是生人居住的房屋。儘管國際上「風水」一詞常被籠統提及,其精髓卻源自晉代郭璞《葬經》的經典論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界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另一句「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更是點明了水的關鍵作用。這也驗證了王永慶三處祖墳前皆有壯闊水局的現象,特別是新北市五股的「金獅坐北斗」被台灣堪輿界公認為大地理格局,此處不發也難。歷經各朝代的積累與發展,風水理論在漢唐時期日趨成熟,並流傳至今,甚至在近代風靡全球。風水學的內容核心不外乎:(1)巒頭:著重山川形勢,尋找龍脈穴位;(2) 理氣:測量坐向,分析氣場流動;(3) 擇日:選擇最佳時辰進行安葬或入宅。

何謂成功人生?風水助人登峰造極

詹前理事長在其專題報告中,也深刻闡述了對「成功人生」的定義。如同地理師為先人安葬時的「呼龍」儀式,為後代祈福,人生所追求的成功目標,大致可歸納為四個面向:

1.權勢:功成名就,登科及第。

2.財富:家財萬貫,富甲一方。

3.子嗣: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4.壽命:福壽綿延,健康長壽。

若要舉一歷史人物能兼顧多項,唐代名將郭子儀(西元697-781年)無疑最具代表性。他武狀元出身,歷經四朝皇帝,兩度拜相,文武雙全,出將入相,戰功彪炳,享盡榮華富貴。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八子七婿,子孫滿堂,享年85歲高壽善終。儘管曾兩度遭宦官誣陷而解除兵權,郭子儀卻總能在《易經》「坎」卦所示的險境中安然脫困,展現其過人的智慧。尤其可貴的是,面對國難時,他能不計前嫌舉薦與自己對立的將領擔當重任,這正是《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昭示的「有容乃大」的寬廣心胸。

古人對人的成功總結出十大要素:命、運、風水、積陰德、讀書、名、相、敬神、交貴人、養生。其中,前五項流傳最廣,而風水更是關鍵一環。古人堅信,好的風水能營造個人優勢,甚至有扭轉乾坤的奇妙功效。

面對「風水」的真偽,人們通常抱持三種態度:

1. 全然相信:深信風水玄奧,處處尋求其助力。

2. 半信半疑:常抱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

3.  完全不信:斥之為無稽之談,視為迷信。

詹前理事長以其多年地理師的專業經驗指出:「風水學之所以能流傳數千年而不失傳,自然有其深刻道理。」他以陰宅祖墳為例,引用古語:「一個山頭葬十墳,一家富貴九家貧。」事實上,即便百墳同葬,能發富發貴者也寥寥無幾,因為其靈驗性需要完美的配合,絕非單純的機率問題或個人運氣。

風水學的深度與條件

風水學實乃一門高深學問,能否發富發貴,牽涉到幾個關鍵要件:

1.尋得真師:必須聘請到真正精通巒頭、理氣的風水大師。如同板橋林本源家族有幸遇見林瑯仙,中部劉家、黃家禮遇唐山來的蝨母仙,皆因此田產擴增數百甲,並出官貴。而王永慶則巧遇曾子南大師,經其指點遷葬祖墳,家族自此改觀大發,最終成為台灣首富。

2.龍穴真穴與擇日:找到名師後,需尋得「真龍正穴」,點穴精準無誤,再配合「擇日正法」,方能具備發達的條件。

3.主家福德:更為重要的是,主家本身的福德必須足夠。要獲得大地理的龍穴寶地,絕非易事。

王永慶風水翻轉人生的傳奇

據詹前理事長透露,他曾多次帶領學生或與地理前輩一同勘驗台灣六大富豪家族的祖墳,包括鴻海郭家、國泰蔡家、新光吳家、長榮張家、中信辜家、台塑王家。經審視,這些家族的祖墳確實都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這也佐證了風水在助其營造競爭優勢、成為業界翹楚方面的真實性。

其中,王永慶(1917-2008)家族的祖墳傳奇尤為引人入勝。王永慶來台的第一世祖王媽許雪,攜子王世來公定居新店直潭。王世來公安葬於後方塗潭猴湖山中,此地為標準的「土生金富貴穴」,其玄武位飽滿,前方水局秀美,案朝俱備,形成雙乳穴。王家佔得一乳,另一乳據傳為蔡家所得,也發展得極好,多定居國外。左右砂手猶如猴子的雙臂,故有前輩喝形為「母猴餵乳穴」或「靈猴抱金穴」。

據「台北市星相卜卦與堪輿業職業工會」前理事長藍元陽大師(明和)轉述,他曾是追隨曾子南大師最勤奮的前輩。1958年(民國47年),曾大師勘驗此墳後,當面告知家屬此墳點穴正確,造葬得法,只是發福較遲,需待六十年,無需動土。當年王家家境貧困,此墳僅以一石為記,曾大師為此墳定了爻位並更換了墓碑。巧合的是,王永慶於1954年成立「台灣塑膠公司」,當時財政部長尹仲容請台灣銀行清查客戶帳號,王永慶戶頭竟已有新台幣八百多萬元,因此中選為重點扶持對象,這可能與此墳的助蔭已開始發動有關。另有傳聞,王永慶相貌酷似猴形,或許也與其祖先得「猴穴」有關,僅供參考。

同年,曾子南大師又為王家尋得兩處福地:一處是安葬來台祖雪娘於新店直潭的「仙人撒網穴」;另一處則是安葬其先祖父母於新北市五股的「金獅坐北斗穴」。特別是「金獅坐北斗」,此處屬連珠吉穴,淡水河、基隆河、三重疏洪道眾水來朝,淡水河潮起潮落,可謂「億來億去」,一發如雷。當年祖墳完工後,曾子南大師對自己功力的自信,加上尋得此等大地(據傳還挖到清朝年間林瑯仙尋地時所埋下的《天賜一善》石碑),當場開立保證書,載明:「富可敵國,二房大發,勝過板橋林本源。」正是這一切,為台灣經營之神開創了首富王國,也再次驗證了風水的玄奧。

詹前理事長最後強調,條件優越的風水福地要能真正發富發貴,必須尋得「真龍正穴」。當代地理師更可藉助現代科技,如空拍機的輔助,使龍脈穴點看得更清晰;Google地圖亦是觀察地形水局的絕佳工具。唯有精準點穴定位,再配合「三元易經擇日祕法」,方能充分發揮地理的靈動力。當然,主家本身的福德累積,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夯 心靈共鳴筆墨為橋兩岸書法名家薈萃苗栗

 

「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夯 心靈共鳴筆墨為橋兩岸書法名家薈萃苗栗

(記者張上源報導)     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獨具的藝術瑰寶,其意義遠超越文字的書寫。它不僅是承載歷史脈絡、傳遞民族情感的深厚載體,更是凝聚文化認同、展現人文精神的重要符號。當兩岸書法名家跨越海峽,以筆墨為橋,展開深度交流,這不僅深刻彰顯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更藉由不同地域書風的交流互鑑,激盪出豐沛的創新活力與深遠的文化共鳴,共同為中華文化書寫嶄新篇章。

為促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深化民間情誼,一場名為「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的文化盛會,日前在臺灣苗栗縣隆重揭幕。這場由臺灣客家總商會與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策劃主辦的展覽,匯聚了逾百位兩岸頂尖書法藝術家,他們攜帶逾百件精美作品隆重亮相。

這些匠心獨具的展品,涵蓋篆、隸、楷、行、草…等諸多書體,並以經典詩詞、古文、名言為主題,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中華書法藝術的深厚底蘊與廣博氣象,更讓觀者得以領略筆墨間的磅礴氣勢與雅致韻味。這場為期一個月,自2025年8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的「墨韻同源」藝術饗宴,將免費向臺灣民眾開放參觀。本次盛會不僅是兩岸書藝交流的一次重要契機,更是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深化民間情誼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本次展覽不僅規模宏大,其內容與形式亦匠心獨運,處處彰顯著兩岸藝術家們的非凡造詣與深厚的文化情懷。

參展陣容與風格薈萃

近110位書法名家薈萃一堂,其中包含約60位臺灣藝術家與50位湖北書法家。他們以各自獨特的筆觸,詮釋了書法藝術的多元面向。作品題材廣泛,既有對傳統經典文本的深情詮釋,亦不乏彰顯時代精神的創意之作。例如,臺灣家同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林家同先生的行草作品《無盡藏》,便以其深邃的意涵,傳達了「萬事萬物蘊含智慧」的哲思,引人深思。

「揮毫揭幕」:點睛之筆與文化共鳴

開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別出心裁的「揮毫揭幕」儀式。13位臺灣書法名家齊聚一堂,以接力書寫的方式,現場共同揮灑筆墨,凝成「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這13個字的主題。從傅木榮老師的「墨」字,賴克俊老師揮毫「韻」字、許佑銘老師揮毫「同」字、謝奕富老師揮毫「源」字、李峯老師揮毫「兩」字、陳俊光老師揮毫「岸」字、吳崇棋老師揮毫「法」字、林家同老師揮毫「書」字、何在浩老師揮毫「名」字、陳淑鈴老師揮毫「家」字、何偉華老師揮毫「交」字、林品陞老師揮毫「流」字、張家馨老師揮毫「展」字。諸位大師輪番上陣,墨韻飛揚,充分展現書法名家們爐火純青的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展覽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13位臺灣書法家現場共同揮毫,一人一字,凝成「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13字主題。此舉不僅象徵著兩岸藝術家「以筆會友、以墨傳情」的深厚情誼,更展現了他們在藝術領域的緊密向心力與文化凝聚力,為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傳承中華翰墨:深耕文化底蘊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其「文化深耕」體現在個體傳承、教育普及與地域文化融合等多個維度。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開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

薪火相傳的呼喚

苗栗縣長鍾東錦在致辭中強調,書法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與藝術瑰寶,必須代代相傳,永續發展。中華霧峰林家宮保第藝術中心總會第二屆理事長林品陞則進一步闡述,書法不僅是文字元號,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血脈,其傳承意義非凡。

林品陞指出,書法不僅是文字的符號,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血脈,其傳承意義非凡。林品陞表示,湖北書法家跟台灣書法家的作品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台灣書法風格較溫文儒雅、字跡清晰,而湖北的書法家比較豪邁開闊,字寫得比較粗曠,富含氣勁,所以是各有優點,可以互相觀摩、學習交流,互相的融合彼此的優點,可以更把老祖先的書法文化傳承下去,且能夠發揮得更好;所以,這次的兩岸書法交流,讓雙方可以互相學習觀摩。

林品陞表示,他很榮幸受邀參加「墨韻同源——兩岸書法名家交流展」,林品陞說他主要是展覽李白「將進酒」裡面的名句「千金散盡還復來」,以及送友人中的名句浮雲,藉由這兩個組合來表達李白的瀟灑豪邁,重獲自由的感覺;同時,也藉由送友人的浮雲,道出李白對朋友那種依依不捨的心情,而且在這幅作品裡面,林品陞特別運用,「濃、淡、乾、濕、焦」的感覺,再加上「方中帶圓,圓中帶方」的書法技法,讓其書法作品呈現嶄新的氣象。最後,他感謝所有與會貴賓的參與,還有主辦單位的用心,才能造就這次美好的兩岸書法交流;況且書法的演變也是歷史的縮影,他希望能夠把書法文化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

教育層面的啟示與期許

多次赴大陸交流的藝術名家林家同,分享了他對書法教育的觀察與建議。他指出,大陸學校通過設立書法教室、大力推廣書法教育,為傳統文化的根基奠定了紮實基礎。他呼籲臺灣社會應深化書法教育,促進兩岸在文化傳承領域的互學互鑒,共同擔負起傳承中華文脈的重任,讓這一古老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煥發新生。

筆墨情誼: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

此次「墨韻同源」展覽,其意義遠不止於藝術的呈現,更在於透過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凝聚兩岸同胞情誼,深化民間互動與理解。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展覽的核心目標即是透過共同的文化語言,促進兩岸心靈契合。臺灣客家總商會苗栗分會會長徐維均直言:「兩岸同根同源。」他強調,共同的文字與書法藝術是促進情感融洽、關係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紐帶。誠如藝術名家林家同所言,此類深入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加深兩岸民間的理解與互動」,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注入一股溫暖而持久的文化暖流。

深化文化認同:透過此類交流活動,兩岸同胞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與認同中華書法的源流與發展,進一步深化彼此的血緣文化共鳴,鑄牢共同的文化認同。

推動藝術創新:同時,跨地域的藝術對話也激發了書法藝術的創新活力,催生了如「現代書法」與「書法主義」等新流派的探索與實踐,為傳統藝術注入了當代價值與生命力。

挑戰與展望:書寫未來篇章

誠然,兩岸文化交流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疫情的阻隔曾一度限制實體互訪,儘管線上筆會與展覽成為有效的替代機制,但面對潛在的政治氛圍波動,交流的頻率與規模仍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基礎教育中書法課程的邊緣化,也使得後繼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亟需加強中小學與大學的書法教育,為長遠的交流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更凸顯了我們持續投入、創新求變的必要性。

擘畫未來:多元共融的發展路徑

為了確保兩岸書法交流永續發展,並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我們提出以下前瞻性建議:

線上線下整合模式:設計常態化的跨平臺直播揮毫、線上論壇與線下實體巡展相結合的混合模式,確保在任何外部環境下交流活動都能平穩運行,不受時空限制。

系統化人才培育:推動中小學設立書法「獨立課程」,搭建專業師資培訓機制;同時,鼓勵高校書畫系增設專門的「兩岸書法交流研究」學位或研究方向,培養具備跨文化視野的專業人才。

跨域融合與創新:將書法交流與新媒體藝術、設計、潮流文化等領域深度結合,透過創新形式吸引年輕世代的關注與參與,讓傳統書法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實現藝術的再生與再創。

建構長效交流機制:

考慮成立「兩岸書法交流基金」,專門支持優秀名家與青年書者的互派交流計畫;並設立定期的大型展覽,如「兩岸書法雙年展」,逐步提升品牌效應和國際影響力。

綜觀而言,兩岸書法交流已超越單純的藝術展覽,發展成為承載文化認同、促進藝術創新、深化民間情誼的綜合性機制。未來,唯有在教育普及、跨域融合、模式創新等面向持續耕耘與投入,方能讓中華書法藝術在海峽兩岸永續生長,讓筆墨共鳴萬世如新,共同書寫中華文化輝煌的新篇章。

此次苗栗展覽,不僅是場兩岸書法藝術的視覺盛宴,更是兩岸同胞共同守護文化根脈、共促心靈契合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其生生不息的持久生命力。


源正集團加碼「加油」 「印加果油」幸福迎賓

  源正集團加碼「加油」 「印加果油」幸福迎賓 (記者陳勝逸報導)     國際級盛會!國際級消費盛典啟動!眾所矚目的年度消費盛事「2025台中購物節」火熱起跑!為締造台中城市品牌國際級新高度,台中市政府日前在台中市政大樓舉辦盛大宣傳記者會,由台中市長盧秀燕親自宣布,這場為期兩個...